本文部分节选,完整版请点击查看2021版-牛娃素质启蒙手册(无水印原版70页)【高清PDF-3.67MB】
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鸡娃先鸡己。
如果有家长认为,教育孩子只是把钱给够,然后将他们扔给老师或者培训机构,那么你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——起码你对鸡娃这事真的是一无所知。
想要鸡娃,那么就必须要懂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知识,包括教育学和学科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了解。如果觉得这些做起来有困难,那么最起码应该知道,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。比如关于 1-3 年级的数学教学中,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你一定要掌握的:这就是孩子的计算能力。
当然,计算能力是最重要的这事可以一直讲到小学毕业。但是从根子上来说,自然要从低年级讲起。每年高考阅卷,当我看到,大量的卷子上反映出来,考生惨不忍睹的计算能力的时候,只能摇头。大部分的考生,计算是不过关的。然而, 高中是没有时间给你练计算的;初中,也只有初一的时候有计算的训练。而初一的计算练习,主要是关于代数式的运算基本功及技巧。
那么,代数式运算的基本功是哪里来的呢?当然是从数的运算中来。因此小学数学如果把数的计算过关了,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,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数的计算分成两种:笨功夫和巧功夫。无论是笨还是巧都不能忽视。很多家长对孩子有着谜一样的自信,觉得孩子特别聪明,算错纯粹就是粗心。然而,很多家长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:你觉得这种错误会发生,只是因为不仔细,是从你的视角去看的。因为在你看来,这么简单的题目做错,只可能是粗心,不会有其他的原因。
这就存在两种情况:一是孩子真的就是粗心;二是孩子真的不会。
然而很多家长压根就不做任何区分,统一就把孩子归到粗心那一类。如果是真的粗心,你为什么不问问:别人家的孩子就从不粗心?聪明的就粗心,笨的就仔细, 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?难道做事细致是笨的代名词?你自己想想这种逻辑能不能说得通?结论就是:要么你家娃真的不怎么聪明,要么就是你家娃假的聪明。所谓各花入各眼,看自己的娃各种完美也是人之常情。但是认识要清醒,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。那怎么判断孩子到底是粗心还是不会呢?正如我之前的观点:粗心=不会,粗心就是不会。
比如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,他的娃也已经读小学了,前两天愁眉苦脸来找我,说:教员,俺娃这数学啊,真是愁人啊!
我说你别急,把作业发我看看。说完就把题目发过来了。我一看,好么,孩子减法的时候压根就不会借位,错的都是一模一样的:100-37=73,110-28=92,所有的错误如出一辙。这种很显然就不是粗心的问题,而是不会。
事实上,这种错误比起那些看起来像是粗心的错,要容易纠正的多。你只要把借位的事给孩子好好聊聊,然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,解决起来并不困难。
而那些看起来是粗心的错误,往往有很大的迷惑性。家长常常都是感慨一句:你怎么这么粗心!便再无下文,丝毫不会去深究背后的原因。孩子算错,完全可以通过验算来纠正,为什么检查不出来?是压根没检查的意识,还是检查的方法问题?
如果没有检查的意识,那这基本功就跟没打一样;如果有检查意识而没有检查方法,只是按部就班再做一遍就算检查,那么纯粹浪费时间。
你们作为过来人,应该知道,这样检查最大的作用,就是把对的检查成错的。一定要用逆运算去检查!加法用减法去验算,乘法用除法去验算,这才能把错误检查出来。所以家长在说孩子聪明的时候,一定要醒醒神,毕竟我见过的真聪明的娃,还真的没什么粗心的。
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学习上的断奶,要慢慢把拐棍给扔掉。虽然在这个阶段,数学问题的描述,仍然要借助大量的实物,但是在现实中,应该慢慢地将实物和数学题脱钩。
在孩子最初学习的时候,我们肯定需要借助一些教辅工具,帮助孩子来认识数字,掌握最最基本的计算规律。比如说对于幼儿,我们提倡让孩子借助手指来计数。毕竟人类采用十进制就是因为我们有十根手指。所以无论是不忘本也好,从实际角度出发也好,手指都是我们最初认识数学的重要工具。
但是到了小学阶段,孩子如果养成了习惯,始终要靠手指来计数,那就是个问题,甚至是个大问题。如同孩子断奶一样,有生理性断奶和心理性断奶,无论哪个方式的断奶,孩子都会不适一段时间。但是这奶是不是迟早得断?该狠心的时候不狠心, 后面就会越来越难断。
同样的,如果孩子对手指高度依赖,计算速度肯定上不去。如果一昧迁就,最后孩子计算能力一塌糊涂的时候,你可别哭爹喊娘。
对于重度依赖手指运算的小学生(注意是小学生),就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来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。
还有的孩子,对着实物就能算的不错,但是一到纸上就漏洞百出,这也是过于依赖实物的一种体现。毕竟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概括,虽然来源于生活,但是远远高于生活。从现实到抽象的过渡,需要一个过程。 不同的孩子适应能力不同,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。然而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省去这个过程。
能够越快地让孩子从现实向抽象转变,意味着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越出色,学好数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;反之,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,家长也就别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,认清孩子的水平,那也是极好的。
1、本站整理、介绍、推荐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,展示、分享仅限于学习交流与研究目的、 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,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,否则后果请用户自负。
2、本站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,相关资源信息及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。详见免责声明。如有侵权,请邮件联系3360166@qq.com 删除处理。
3、若您喜欢该电子资源,敬请购买注册实体产品,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。
请先
!